與黑木耳同科,是一種野生在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上的菌類植物。石耳表面呈黑色,有細刺,背部長著一層青苔似的淡綠膜,正中有蒂,形狀扁平如人耳,寄生于巖石面上生長,所以稱之為“石耳”。一般要六七年才能長成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石耳性甘平無毒,能明日益精”;清代的《本草綱目拾遺》牛稱石耳“久食色美,益精悅神”。民間常用石耳治喉痛,療效顯著?!侗静菥V目拾遺》又日:“作羹餉食,最為珍品。”用古耳煨肉或燉雞,鮮美可口,素為食客稱贊。石耳營養價值極高,內含肝糖、膠質、鐵、磷、鈣及多種維生素,是一種高蛋白滋陰潤肺的補品。石耳其性情熱解毒,可治吐血紅崩,熱結小便痛,白濁,白帶,痢疾、毒蛇咬傷、火燙、牙痛、便秘等征,亦有降血壓作用。